路遥背后的“贵人”们
2016-06-06 17:13:40 作者:未知 来源: 网友评论 0 条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热播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提及他曾和作家路遥住过同一个窑洞。习总书记说:“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
谷溪即路遥的“伯乐”曹谷溪。“谷溪是当时延安地区文艺圈非常重要的组织者,《山花》就是他搞起来的。”作家厚夫回忆。不过,路遥人生的助推者,还有很多很多。
曹谷溪教授创作,撮合婚姻
1966年,路遥开始“闹革命”的时候,其“教父”柳青正遭受残酷迫害。而此后两年“造反有理”的狂热,让路遥陷入人生低谷。两年后,曾坐过路遥“大牢”的谷溪(当时路是造反派头头,谷被路关押过)突然间与之化干戈为玉帛。路遥明确表示今后要拜他为师,跟他学习写作。
那时,谷溪在陕北名噪一方。而路遥也开始显山露水,在内部刊物上发表了有据可查的第一首小诗《我老汉走着就想跑》,谷溪在这首“顺口溜式”的小诗中发现了路遥的灵气,决定帮助这位正经受政治审查痛苦的后生。
1970年夏,已升任延川县革委会政工组通讯组副组长的谷溪,说服领导,用路线教育积极分子的名额,把路遥抽到通讯组进行培训,名为培养通讯干部。可一连干了两期,实在没办法留人,谷溪又与县文教局白军明联系,让路遥以代理教师的身份,进入文教局搞编剧。
为了培养路遥,谷溪几乎每次下乡,都想法带上他,让他开阔视野,学习采访,学习摄影。路遥也日益上进,借读谷溪的大量书籍,尤其是俄苏文学作品。1970年夏天,谷溪带着路遥在黄河边拍下了他毕生最喜欢的一张合影。在文学神奇的作用下,路遥与谷溪这两个原先属于敌对阵营的人,相互以魅力吸引,已经无法分开了。1971年,谷溪把《我老汉走着就想跑》推荐给《延安通讯》,促成了路遥第一次公开发表,路遥信心大涨,惊喜不已。此后路遥还发表了《车过南京桥》、《塞上柳》等作品,并正式用上了笔名“路遥”。
1970年,路遥在仕途中止和失恋的双重打击下差点轻生。接到初恋女友林达的“绝交信”那天,他当着谷溪的面哭得肝胆欲裂。其后,谷溪讲起了自己的爱情故事:“一个汉子,不可能不受伤,受伤之后,应该躲到一个阴暗的角落,用舌头舔干身上的血迹……”这令路遥豁然开朗,更坚决地要在文学上寻找“突围”。从此溪也成为路遥危急时最信赖的人之一。
于是,谷溪一方面决心帮忙修复林达与路遥的爱情,一方面想方设法团结各路人才。《山花》便从此时开始发力,先后累计发行28.8万册,远销日本。路遥也因《陕西日报》点名表扬而在省内名声大震。最令他感到高兴的是,1973年春节,林达随路遥回家过了年。
“林达是个好‘笔杆子’,以她的才气和表现,上大学没问题,但为了支持路遥,她放弃了这个选择。”虽然这桩婚事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谷溪的帮助令路遥铭记在心。
1992年9月,路遥因肝硬化腹水,谷溪把一张见证他们青春和友谊的照片放大后,专门送到了路遥病房,伴随着路遥走完了生命最后的72天。
“在那个年代,假如我对路遥持以报复的心理,那很难讲路遥会是什么样的状况。成功是需要机遇的,机遇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的,它只提供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路遥就是这样的人。”谷溪回忆。
申易亲自出马“保送”上大学
1973年,全国高校普遍恢复招生,路遥理所当然地成为被推荐的对象。
然而,延川县文教局虽动用了一切办法,路遥却因曾经的“造反派”身份连续被北大哲学系、西北大学中文系和陕西师大中文系拒绝。甚至出现了招生单位以为县上全力推荐意在甩掉“包袱”,“越是拼命推越不敢收”的尴尬局面。最后,县文教局领导拿着路遥作品找到延安大学招生处,但工作人员仍然担心承担不起政治风险。他们提出只要学校领导同意就招。但是谁能找到学校领导呢?这让县文教局领导再次犯难,于是向县委书记申易汇报,不料,申易哈哈一乐,立马拍板答应亲自出马做工作——当时延大中文系主要负责招生的申沛昌乃其堂弟。
事实上,申易曾参与过“关于白正基通知参加武斗致死,涉嫌王卫国(路遥原名)案”的处理,本着“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走一个坏人”的原则,申易建议对该案复查。调查组经过深入走访,最终得出可信结论,还了路遥一个清白。
“应该说,申易那时候并不知道路遥会有多大出息,他只是本着正义与良知做事。”厚夫认为。
延大时期的路遥如鱼得水,正式走上了小说创作的道路。路遥大学同学许卫清晰地记得路遥在延大时的风采:“他是我们班最后入学的,入学没多久就当选了班长。
他的确具有领袖气质,很有凝聚力,有无穷的点子。后来我们得知他曾是县革委会副主任,让人突然感觉他层次很高,距离很远。”
“其实我还不算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申易。所以说没有申易,就没有后来的路遥。毕业后,按照惯例一般都回县里工作,但那时候《延河》杂志社正好要人,申易于是又把路遥推荐去了。”谷溪回忆。
80年代初,路遥与陕西省青年作家在一起(后排左一为路遥,左三为陈忠实,前排右一为贾平凹)
谷溪即路遥的“伯乐”曹谷溪。“谷溪是当时延安地区文艺圈非常重要的组织者,《山花》就是他搞起来的。”作家厚夫回忆。不过,路遥人生的助推者,还有很多很多。
曹谷溪教授创作,撮合婚姻
1966年,路遥开始“闹革命”的时候,其“教父”柳青正遭受残酷迫害。而此后两年“造反有理”的狂热,让路遥陷入人生低谷。两年后,曾坐过路遥“大牢”的谷溪(当时路是造反派头头,谷被路关押过)突然间与之化干戈为玉帛。路遥明确表示今后要拜他为师,跟他学习写作。
那时,谷溪在陕北名噪一方。而路遥也开始显山露水,在内部刊物上发表了有据可查的第一首小诗《我老汉走着就想跑》,谷溪在这首“顺口溜式”的小诗中发现了路遥的灵气,决定帮助这位正经受政治审查痛苦的后生。
1970年夏,已升任延川县革委会政工组通讯组副组长的谷溪,说服领导,用路线教育积极分子的名额,把路遥抽到通讯组进行培训,名为培养通讯干部。可一连干了两期,实在没办法留人,谷溪又与县文教局白军明联系,让路遥以代理教师的身份,进入文教局搞编剧。
为了培养路遥,谷溪几乎每次下乡,都想法带上他,让他开阔视野,学习采访,学习摄影。路遥也日益上进,借读谷溪的大量书籍,尤其是俄苏文学作品。1970年夏天,谷溪带着路遥在黄河边拍下了他毕生最喜欢的一张合影。在文学神奇的作用下,路遥与谷溪这两个原先属于敌对阵营的人,相互以魅力吸引,已经无法分开了。1971年,谷溪把《我老汉走着就想跑》推荐给《延安通讯》,促成了路遥第一次公开发表,路遥信心大涨,惊喜不已。此后路遥还发表了《车过南京桥》、《塞上柳》等作品,并正式用上了笔名“路遥”。
1970年,路遥在仕途中止和失恋的双重打击下差点轻生。接到初恋女友林达的“绝交信”那天,他当着谷溪的面哭得肝胆欲裂。其后,谷溪讲起了自己的爱情故事:“一个汉子,不可能不受伤,受伤之后,应该躲到一个阴暗的角落,用舌头舔干身上的血迹……”这令路遥豁然开朗,更坚决地要在文学上寻找“突围”。从此溪也成为路遥危急时最信赖的人之一。
于是,谷溪一方面决心帮忙修复林达与路遥的爱情,一方面想方设法团结各路人才。《山花》便从此时开始发力,先后累计发行28.8万册,远销日本。路遥也因《陕西日报》点名表扬而在省内名声大震。最令他感到高兴的是,1973年春节,林达随路遥回家过了年。
“林达是个好‘笔杆子’,以她的才气和表现,上大学没问题,但为了支持路遥,她放弃了这个选择。”虽然这桩婚事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谷溪的帮助令路遥铭记在心。
1992年9月,路遥因肝硬化腹水,谷溪把一张见证他们青春和友谊的照片放大后,专门送到了路遥病房,伴随着路遥走完了生命最后的72天。
“在那个年代,假如我对路遥持以报复的心理,那很难讲路遥会是什么样的状况。成功是需要机遇的,机遇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的,它只提供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路遥就是这样的人。”谷溪回忆。
申易亲自出马“保送”上大学
1973年,全国高校普遍恢复招生,路遥理所当然地成为被推荐的对象。
然而,延川县文教局虽动用了一切办法,路遥却因曾经的“造反派”身份连续被北大哲学系、西北大学中文系和陕西师大中文系拒绝。甚至出现了招生单位以为县上全力推荐意在甩掉“包袱”,“越是拼命推越不敢收”的尴尬局面。最后,县文教局领导拿着路遥作品找到延安大学招生处,但工作人员仍然担心承担不起政治风险。他们提出只要学校领导同意就招。但是谁能找到学校领导呢?这让县文教局领导再次犯难,于是向县委书记申易汇报,不料,申易哈哈一乐,立马拍板答应亲自出马做工作——当时延大中文系主要负责招生的申沛昌乃其堂弟。
事实上,申易曾参与过“关于白正基通知参加武斗致死,涉嫌王卫国(路遥原名)案”的处理,本着“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走一个坏人”的原则,申易建议对该案复查。调查组经过深入走访,最终得出可信结论,还了路遥一个清白。
“应该说,申易那时候并不知道路遥会有多大出息,他只是本着正义与良知做事。”厚夫认为。
延大时期的路遥如鱼得水,正式走上了小说创作的道路。路遥大学同学许卫清晰地记得路遥在延大时的风采:“他是我们班最后入学的,入学没多久就当选了班长。
他的确具有领袖气质,很有凝聚力,有无穷的点子。后来我们得知他曾是县革委会副主任,让人突然感觉他层次很高,距离很远。”
“其实我还不算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申易。所以说没有申易,就没有后来的路遥。毕业后,按照惯例一般都回县里工作,但那时候《延河》杂志社正好要人,申易于是又把路遥推荐去了。”谷溪回忆。
80年代初,路遥与陕西省青年作家在一起(后排左一为路遥,左三为陈忠实,前排右一为贾平凹)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