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鄜州博物馆高原名州讲解词
2015-07-19 11:16:30 作者:未知 来源: 网友评论 0 条
(一)历史名州
富县古称鄜州,辛亥革命以后废州为县,1964年国务院颁布更名为富县。
富县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秀美,革命事件突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历史名州。据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县境内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有条形石铲、方形石铲、墨玉石斧、篮纹红陶釜等,比较重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有仰韶时期的交道文化遗址、姚家原文化遗址、八合原梁上文化遗址、胡家坡龙山文化遗址等,也印证了这块古老的土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富县这块土地历来都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这里设雕阴县,秦魏两国为争夺领土,于公元前330年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雕阴之战。雕阴之战魏国大败,秦斩首魏军将士8万余人,活捉了魏国大将龙贾,龙贾被俘的地方从此得名“伏龙”沿用至今。雕阴之战以后,魏国被迫将黄河以西的土地拱手献于秦国,秦国从此实力大增,为统一北方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这组雕阴古战场出土的三棱式铜箭头上,我们依稀可以想象出那场战争的壮观和惨烈。
历史无独有偶,2265年后的公元1935年11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这块土地后,又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全歼了国民党一个师又一个团,活捉了国民党109师师长牛元锋,给中国共产党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秦始皇统一华夏后,为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于公元前212年命大将蒙恬和公子扶苏征调民工数万人,修建了南起咸阳淳化,北到内蒙包头的军事要道——秦直道。秦直道穿越陕、甘、蒙三省区,全长700公里,最宽处60米,最窄处也有 20米宽。从此秦军从咸阳派兵北上,三天三夜便可到达阴山脚下,对巩固边防起着非常重要的军事作用。秦直道途经富县直罗、张家湾两镇,在富县境内共125公里,占秦直道总长度的17%。因为大部分道路沿子午岭山脊而建,因此成为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路段。 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富县秦直道盘山道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发掘,取得了重要考古成果,它以多处准确的地层叠压关系,第一次卡住了秦直道的绝对年代,为尚存分歧的秦直道走向提供了有力证据;秦直道旁边的同期建筑遗址的发掘,对于了解附属设施的分布和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唐朝时期是富县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从唐朝开始在这里设立鄜州,开国元勋尉迟敬德担任鄜州都督,成为北方边关的最高政治军事首领,统管鄜、坊、丹、延四州军马,威震八方。尉迟恭驻守鄜州期间,扩建城池,建设教场,屯田练兵,修建宝塔,据县志记载,如今依然屹立在富县龟山半坡上的开元寺宝塔就是他主持督造的。当时的鄜州,社会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这组出土于富县西山的唐代瓷器组合,造型小巧、质地坚硬、色泽莹润,反映了当时先进的制瓷工艺和人们较高的生活水平。唐代大诗人韦庄客居鄜州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他在《鄜州城外醉吟五首》中描写道: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缭乱送秋千。勾勒出一幅社会祥和,人们心情舒畅,鄜州城内外花红柳绿的醉人景象。
(二)唐风宋韵
唐代鄜州特殊的政治军事地位的确定,由此出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繁荣昌盛的时期,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其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富县境内现有遗存的大大小小的佛教石窟40处,开凿时间千余年延续不断,其中唐宋金时期的石窟多达17处。著名的石泓寺石窟位于富县城西南65公里的直罗镇川子河北岸,处在青山环抱碧水萦绕的群山之中,远观丛林山崖,近看佛地洞天,是从北朝到民国1600多年佛家修身养性的一处风水宝地。石泓寺共有10个洞窟,窟内有大大小小的石刻造像3370余尊,是目前为止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石刻造像石窟。主窟高5.4米,宽10.5米,深10.7米,中央有方形基坛,基坛上有圆雕佛教造像,正中为主佛释迦牟尼,佛高1.83米,座高1.59米,头梳螺髻,面庞丰润饱满,身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结跏趺坐在束腰六角莲花座上,一目微闭,一目平视,手执说法印,慈善中流露着威严;二菩萨文殊和普贤结跏趺坐在主佛两侧,二弟子迦叶、阿难温顺侍立在释迦牟尼两侧;基坛的四角各有一根石柱,每根柱子上都有神态生动、造型逼真的石刻浮雕造像;石窟四壁也是大小各异的浮雕造像,于主佛遥相呼应,栩栩如生。石泓寺石窟是一处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古代鄜州人民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的艺术结晶,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当今研究古代宗教文化和雕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