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刘少奇如何穿越103道封锁线返回延安
2014-06-10 08:06:14 作者:未知 来源: 网友评论 0 条
1939年9月15日,刘少奇奉中共中央之命由延安出发,奔赴战斗在大江南北的新四军各部队驻地。他在华中工作了2年4个月之后,又奉命从苏北返回延安参加中共七大。从延安来时,因为当时日军的进攻重点尚未完全转到敌后战场,火车、汽车基本畅通,仅十几天时间,刘少奇一行就到达了河南省确山县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竹沟留守处。而返回延安,可就不那么顺利了。从华中去延安的路上,刘少奇一行要通过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设置的103道封锁线,要越过冰雪覆盖的晋西北山区,要在跋山涉水中度过一年的春夏秋冬。
■“对每个护送人员或向导,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和信任。”
1942年3月18日晚,刘少奇和随行人员吕振羽夫妇(吕任刘少奇秘书)、吴信泉夫妇(吴兼管行政事务)、王少庸夫妇和电台台长陈士吾,机要员王琦、王剑青及警卫班战士都换下了灰色的军装。刘少奇化装成老板,警卫班战士多化装成跟班、马夫。一切准备好后,一行人于19日上午10时,从苏北阜宁单家港出发。
刘少奇一行返回延安,一路上都是由各地方党政军组织派武装和向导一站接一站护送。刘少奇一再告诫大家:“对每个护送人员或向导,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和信任。”
刘少奇一行在山东分局人员护送下,进入鲁西敌占区后的一天夜里,没有月亮,漆黑的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庄稼地里浸满了水,路上的沟渠又多,一行人只好摸索着前进,准备在天亮以前走出敌占区。但由于向导迷失了方向,走了好久,还没有转出这块地方。护送的武工队队长十分担心刘少奇的安全,着急地说:“怎么搞的?这么半天还没走出去!眼看天快亮了,被敌人发现了就麻烦了!”
刘少奇听见有人抱怨,就走过来对大家说:“你们不要抱怨向导同志,他负着很重的责任,找不到路,已经很着急,不要去搅乱他的信心,要让他冷静地去慢慢想办法。”他又安慰向导:“不要着急,这一带地方你很熟,仔细想想,会摸清方向,会找出路来的。”向导在刘少奇的安慰、鼓励下,终于找到了一条小路,把大家顺利地带进抗日游击区。
随刘少奇回延安的江明后来回忆说:“的确,自从和少奇同志行军以来,无论遇到了什么意外,从未见他着急过,忧愁过。……他常常教导我们:‘护送我们的同志,他们既了解情况,又和当地群众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的决定都是经过慎重考虑后才作出的。我们只有听从他们的安排,要我们怎样行动就怎样行动,你如果提出不同意见,或表示怀疑,那就很容易动摇他们的决心,这样反倒容易把事情办坏。如果万一他们布置有错误,那也必须在一定的场合,作为经验教训,适当地提出。’少奇同志就是这样信任和尊重同志。”
■“究竟怎样行动,还要请你作决定。”
发源于山东沂山南麓的沭河和沂河,平行流入江苏境内,两河之间的距离约5公里。敌人在这两条河沿岸设立了密集的据点。刘少奇一行在去鲁南的路上,要渡过这两条河。如果他们在两河之间被敌人发现,那是没有多大回旋余地的。刘少奇事先了解了这一情况,并且和负责护送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五独立旅旅长曾国华研究了渡河的部署。当天,曾国华派出几批人员去侦察情况,准备渡船。刘少奇一行准备傍晚悄悄渡过沭河,黑夜偷渡沂河。
太阳落山时,曾国华领着刘少奇一行渡过沭河,按预定路线向沂河奔去。行走到两河之间时,忽然狂风呼啸,顷刻间天地一片漆黑,大雨像瓢泼似的浇下来。在相互搀扶和鼓励声中,他们来到预定偷渡的沂河边。这时,已经是黑夜了,雨越下越大。曾国华观察了一会儿,没发现事先派出去的侦察人员和布置的渡船,不免有些焦虑。刘少奇宽慰大家说:“既然派去的侦察、联络人员和布置的渡船没到,也不要着急,只是我们不要让敌人发现和遭受突然袭击,可以先到河边比较隐蔽的地方等待。”于是,大家都到一家摆渡人的茅屋里等候。
时间又过去了一个多小时,大雨仍没有停止,派去侦察、联络的人和预先布置的船仍然没有踪影。曾国华分析可能发生了意外,便带人到附近村子了解对岸敌人的动向。据老乡们说,今天还没有发现沿河敌人有什么动静,像这样刮风下雨的天气,伪军很少单独出来;但是日军却在这样的夜里,和我们渡河的同志开过火。到底渡不渡河,曾国华一时难以决定。于是,他向刘少奇报告了自己的想法:“这样伸手不见五指的雨夜,对我们过河是有利的;但是日军为防止我们利用雨夜偷渡,也有可能设埋伏。”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