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代传唱的陕北民歌
2014-05-27 10:24:47 作者:未知 来源: 网友评论 0 条
编者按:本文作者作为北京知青,1969年至1978年在陕北延安余家沟插队十年,曾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现任余家沟村建设顾问。利用业余时间,长期对陕北的方言、民俗文化进行收集、研究工作,著有《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等。本版欢迎民间研究爱好者赐寄大作,共同促进学术园地的枝繁叶茂。
《进兰房》一加衬词, 比宋词自由许多,是元曲面貌
人们一直推论陕北民歌如何古老,往往推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里。不过,以兴起句,是全中国民歌的歌词文体特点,不独陕北有之。另外,四言诗和以七言为基础的民歌之间,远隔着巨大的历史跨度。单纯双音步上面的那种诗经旋律,拘谨而庄重,不具有后来民歌的自由风格。即使是五言的民歌词句,也早就永远地告别了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只是一首消逝久远的古歌。不光是四言词句的乐曲消逝了,五言的、七言的、长短句的,历史长河中的声音,几乎都稍纵即逝了。即使留了下来,往往也无从辨别。在难以比较古今旋律的时候,歌词的雷同,或词汇的相同,才多多少少地透露出遗传的信息。陕北民歌的历史继承性,便这样悄悄地存在于撕扯碎裂的黄土沟壑之间。
陕北有一首典型的出自元曲的民歌,叫《进兰房》(或误作《进南房》),值得世人注目。它的旋律,不管变化出多少种,都节奏粘滞,古韵浓郁,一听,就让人想起古代。“兰房”本是说“兰香氤氲的精舍”,古代特指妇女住的屋子。下面是一种比较完整的陕北民歌《进兰房》歌词。
一更里走进兰房,樱桃口呼唤梅香。银灯掌上,珠帘高卷门关上。
听谯楼更鼓催忙,对菱花懒卸残妆。泪流两行,情思绕在眉梢上。
二更里独坐牙床,入罗帏懒脱衣裳。思想才郎,贪花恋酒在何方?
想从前那样情长,到如今一切皆忘。错过时光,忘恩负义天在上。
三更里睡似朦胧,阳台梦携手相逢。两处情浓,解带宽衣鸾交凤。
听檐间铁马叮咚,惊醒了云雨恩情。独自捶胸,可恨檐铃碰窗棂。
四更里独守罗帷,算归期掐破指甲。不见回还,口咬青丝风筝断。
你走时荷叶榆钱,到如今霜凝冰寒。奴好伤惨,泪流褪了芙蓉面。
五更里金鸡报晓,坐牙床思想才郎。左思右想,不知道郎在何方。
清晨儿观看纱窗,想郎君口干舌焦。好不恓惶,独坐兰房望朝阳。
《进兰房》这歌,在唱的时候,里面往往有很多虚实衬词,唱法不同,衬词不等。比较实的如“奴家、你把、只在、好似”,虚的如“呀哈、哎哟、来吧、耶嗨嗨”,甚至有长如“哎得儿哎得儿哟噢咿呀噢哎”的。从时时蹦出的衬词中,把歌词择出来,它们就都成了这种七七四七的长短句句式。而这,很像是宋代《偷声木兰花》词牌的基本句式。民间词跟文人词不同。文人懂格律,填词倚平仄谱,如作诗;民间却只是倚着学来的曲调填词,作的只是歌。所以,民间的歌词,基本句式符合曲谱,而平仄不符词谱,能唱就行。
《进兰房》一加衬词,比宋词自由许多,是元曲面貌。它的语言,也似元人手笔,风格柔婉,描写细腻。许多词,如兰房、樱桃口、梅香、银灯、珠帘高卷、谯楼更鼓、菱花、残妆、两行泪、情思、眉梢、牙床、罗帏、思想、才郎、阳台梦、情浓、鸾交凤(友)、檐间铁马、云雨、窗棂、独守、算归期、霜凝、冰寒、奴、芙蓉面、纱窗、恓惶等,都是元曲中的用语。而且,在存世的元曲中,已经能看到从一更唱起、到五更结束的这种序数歌词结构。
《进兰房》的内容,细节坦率,情感深挚,愁绪伤怀,更是极得元曲意境。无名氏宋元戏文《陈巡检梅岭失妻》佚曲云:“几回携手入兰房,何时再得同欢赏?”《进兰房》叙述的正是此意。无名氏宋元戏文《梅竹姻缘》佚曲道:“……兰房,恹恹倦起春昼长。呢喃燕子语画梁,不由人不断肠。珠泪儿镇垂两行,花笺更不来半张。铁打心肠,王魁模样。坐里行里,多多少少恓惶……”这一段曲词,与现在的《进兰房》,意境颇类。或曰,《进兰房》深得此意。更有宋元戏文《琵琶亭》佚曲—那《进兰房》歌词,如似从这支曲子里翻脱出来:
渐觉玉容憔悴,菱花懒对妆。数归期,空自画满苔墙,尚不回故乡。料冤家那里,倚玉偎香,夜暖芙蓉帐。怎知我这厢,独守兰房?
比较来看,《进兰房》应该也是元曲。它是由明代镇守边墙的江南官员带到陕北榆林,沉淀为那里的城镇小曲的。传说毛泽东听到榆林小曲《进兰房》后,奇怪陕北民歌怎么会有他家乡民歌的味道。《进兰房》从城镇小曲又流入陕北乡间后,在高天厚土之间传唱为民歌,歌词婉约依然,但乡间汉子们唱来,却旋律篇幅缩紧,凝重甚至粗犷了。
凡是唱到了“梅香”的陕北民歌,
都是从元明时代继承来的
还有支榆林小曲叫《日落黄昏》,也是长短句加衬词,完全是元曲面貌,亦是《进兰房》意境:
近对菱花,佳人懒梳妆,采一朵鲜花鬓角压,猛然间想起了心上的冤家。方才见红日坠落西山,眼看那明月又照窗纱,贪杯在谁家,想他又恨他,全不念奴家青春十七八。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