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大事件——大事记
2013-04-01 01:50:11 作者:zgya.com 来源: 网友评论 0 条
20世纪40年代,安塞县高桥乡等处的腰鼓队、秧歌队曾多次到延安枣园、杨家岭给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红军将士拜年。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鲁艺的文化工作者对安塞腰鼓进行改造,安塞腰鼓的内容,形式艺术性等方面都有深刻变化,服饰上结束古代武士风格,“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成了腰鼓手的外表特征,妇女从此进入秧歌和安塞腰鼓表演队伍。
1947年至1949年,由安塞腰鼓改编的“胜利腰鼓”被红军将士即解放军带到了大江南。
1951年10月1日,安塞县冯家营的蔡维杰、郭家卯子的曹怀勇等腰鼓手,来回步行50多天,以“陕西赴京演出团”的名称,在天安门广场为刚刚成立两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祝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和首都各界群众观看了演出。演出期间,中央青年文工团的演员们和安塞腰鼓手学习了安塞腰鼓技艺。
1952年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艺术节上,中国青年文工团表演的安塞腰鼓获得金质奖章,为新中国赢得了荣誉。
1959年,安塞腰鼓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拍摄。
文化大革命期间,特别是破四旧期间腰鼓等民间艺术受到一定冲击,腰鼓活动几乎消失。
1974年起,安塞腰鼓开始调演汇演,各乡镇(公社)注重动作、技艺训练的同时,为比赛获胜,在服装的色调、款式及头饰等方面进行了大改革,腰鼓也从“模仿战鼓结构,将柳木截断,镂空城筒状,蒙牛、羊皮于其上”的自制阶段走向社会购买阶段,腰鼓自制式样不统一的历史在安塞基本结束。
1979年由安塞文化馆于志明等人为“安塞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编排的安塞腰鼓,在陕西省群众业余文艺调演中获表演、创作甲等奖。
1981年,延安市(现宝塔区)粱村出土了一批宋、金时期的腰鼓、秧歌画像砖。
1982年春天,中央、陕西省等有关单位来安塞摄录有关安塞腰鼓的场面。
1983年春天,中央歌舞团在延安慰问演出时,专程到西河口山王河村观看腰鼓表演,并从舞蹈的角度给腰鼓手们进行了指导,正月十五日,再次来到山王河村和腰鼓手们进行联欢。
1983年,以安塞县谭家营乡的腰鼓队为代表,参加了延安地区秧歌腰鼓及民歌调演,获第二名。
1983年,甘泉县雨岔乡出土宋朝时期的秧歌、腰鼓画像砖,动作、步伐、步态、道具和如今的秧歌、腰鼓几乎一样。
1984年,安塞县以西河口乡的腰鼓队为代表队,参加了延安地区秧歌、腰鼓调演,获第一名。
1984年前后,榆林地区的绥德、米脂等地相继出土了一部分东汉画像石,其中的“击鼓跳丸舞”、“鞴鞭鼓舞”都有今天腰鼓的身影。按时间推算,应该是公元初年,距今大约两千年。
1984年3-4月,安塞县小学少儿腰鼓队参加全国少儿歌舞电视调演赛,获陕西省二等奖,全国二等奖,在西安表演时与日本儿童联欢。
1984年5月,以农民为主体安塞腰鼓队参加了由陈凯歌任导演,张艺谋人摄影的故事片《黄土地》拍摄。鼓手们彩排,表演共两天,每人报酬7元。安塞腰鼓手们首次得到工资。
1986年2月,800余人的腰鼓队在县城东三里外的白坪山上和保小滩为中国、日本合拍的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表演。安塞腰鼓的影头和黄河壶口瀑布一起作为该片的片头镜头。
1984年8月,香港、澳门暑假师生旅游团100余人专程来安塞观看安塞腰鼓表演。
1986年12月7日,安塞腰鼓手刘延河、谭海则、白光东等人表演的《安塞腰鼓》参加了由文化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电视大奖赛”,以绝对优势获大奖。从此,“安塞腰鼓”这一名称在全国叫响。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鲁艺的文化工作者对安塞腰鼓进行改造,安塞腰鼓的内容,形式艺术性等方面都有深刻变化,服饰上结束古代武士风格,“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成了腰鼓手的外表特征,妇女从此进入秧歌和安塞腰鼓表演队伍。
1947年至1949年,由安塞腰鼓改编的“胜利腰鼓”被红军将士即解放军带到了大江南。
1951年10月1日,安塞县冯家营的蔡维杰、郭家卯子的曹怀勇等腰鼓手,来回步行50多天,以“陕西赴京演出团”的名称,在天安门广场为刚刚成立两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祝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和首都各界群众观看了演出。演出期间,中央青年文工团的演员们和安塞腰鼓手学习了安塞腰鼓技艺。
1952年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艺术节上,中国青年文工团表演的安塞腰鼓获得金质奖章,为新中国赢得了荣誉。
1959年,安塞腰鼓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拍摄。
文化大革命期间,特别是破四旧期间腰鼓等民间艺术受到一定冲击,腰鼓活动几乎消失。
1974年起,安塞腰鼓开始调演汇演,各乡镇(公社)注重动作、技艺训练的同时,为比赛获胜,在服装的色调、款式及头饰等方面进行了大改革,腰鼓也从“模仿战鼓结构,将柳木截断,镂空城筒状,蒙牛、羊皮于其上”的自制阶段走向社会购买阶段,腰鼓自制式样不统一的历史在安塞基本结束。
1979年由安塞文化馆于志明等人为“安塞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编排的安塞腰鼓,在陕西省群众业余文艺调演中获表演、创作甲等奖。
1981年,延安市(现宝塔区)粱村出土了一批宋、金时期的腰鼓、秧歌画像砖。
1982年春天,中央、陕西省等有关单位来安塞摄录有关安塞腰鼓的场面。
1983年春天,中央歌舞团在延安慰问演出时,专程到西河口山王河村观看腰鼓表演,并从舞蹈的角度给腰鼓手们进行了指导,正月十五日,再次来到山王河村和腰鼓手们进行联欢。
1983年,以安塞县谭家营乡的腰鼓队为代表,参加了延安地区秧歌腰鼓及民歌调演,获第二名。
1983年,甘泉县雨岔乡出土宋朝时期的秧歌、腰鼓画像砖,动作、步伐、步态、道具和如今的秧歌、腰鼓几乎一样。
1984年,安塞县以西河口乡的腰鼓队为代表队,参加了延安地区秧歌、腰鼓调演,获第一名。
1984年前后,榆林地区的绥德、米脂等地相继出土了一部分东汉画像石,其中的“击鼓跳丸舞”、“鞴鞭鼓舞”都有今天腰鼓的身影。按时间推算,应该是公元初年,距今大约两千年。
1984年3-4月,安塞县小学少儿腰鼓队参加全国少儿歌舞电视调演赛,获陕西省二等奖,全国二等奖,在西安表演时与日本儿童联欢。
1984年5月,以农民为主体安塞腰鼓队参加了由陈凯歌任导演,张艺谋人摄影的故事片《黄土地》拍摄。鼓手们彩排,表演共两天,每人报酬7元。安塞腰鼓手们首次得到工资。
1986年2月,800余人的腰鼓队在县城东三里外的白坪山上和保小滩为中国、日本合拍的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表演。安塞腰鼓的影头和黄河壶口瀑布一起作为该片的片头镜头。
1984年8月,香港、澳门暑假师生旅游团100余人专程来安塞观看安塞腰鼓表演。
1986年12月7日,安塞腰鼓手刘延河、谭海则、白光东等人表演的《安塞腰鼓》参加了由文化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电视大奖赛”,以绝对优势获大奖。从此,“安塞腰鼓”这一名称在全国叫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